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崂山信息网

查看: 3263|回复: 0

青岛崂山华楼山石刻 佛教观点

[复制链接]

5960

主题

49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787
QQ
发表于 2016-4-30 12: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楼山众多道家石刻之中,这篇石刻与众不同,它宣示了佛教观点。内容:

“寂而无照,沉空至边。照而无寂,动彼物牵。
   寂照双全,动何道言。寂照双敏清满轩。


   寂而无照,奔荡顽空,省边醮照而无寂。
   随波逐浪省境迷。
   寂照两用湛湛澄,清同旧迹。
   寂照双敏,荡荡虚空满太虚。”


003XwzSnzy71jnfLrZy2c&690.jpg

这篇石刻没有题跋和落款,但可以确定是雲岩子刘志坚上石、刘志德书、曲道明刻。从华楼峰(梳洗楼)脚下的石刻对照来看,这篇石刻的字体、书法都一样。石刻中有生僻、繁体、简化、错别字,再加上佛教的深奥虚空理论,所以生涩难懂。如,“动彼物牵”,实为“动被物牵”。上石时间可能也在大德四年前后。石刻的要点是阐述“寂照”二字,表示了佛教的观点。请看有关的佛教资料:

《楞嚴經宗要──卷五》
如來藏有四德:常住、妙明、不動、周圓。無去無來故曰常住。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故曰妙明。本來是無生無滅,故云不動。遍虛空,盡法界,謂之周圓。
我先舉一個例子:譬如明鏡,本來就有鏡光。鏡光不是外來加上的。即鏡即光。鏡與光是一,不是二。鏡光能照見山河大地,山河大地都在鏡光之中現出來。無光,此不是鏡,因為它無照的功能。我們的本覺真心本來就是妙明。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表不變,即是妙;照即是明。本覺寂照靈明,本來就是妙明,非是從外加照明於本覺。無始劫以前無端起了一念,要加照明於本覺。此一念稱為妄動。於是將妙明轉為能照明的無明,以本覺為所照明。有能所對待就不是寂照不二的本覺真心。不是真則成妄。真覺變成妄覺,稱為業相,業即是動的意思。即是說最初一念妄動而起無明,將如來藏靈明真空變成晦昧的頑空。無明力又將本有的智光轉為能見的見分,以業相為所見。而業相只不過晦昧的頑空,一法都未成,無一物可見。但是見分一定要有所見。猶如一個人不動目睛,瞪著晴朗的天空,瞪久眼花,見到大大小小的物體滿天飛舞。佛經稱其為空花,即是天空中的花。天空怎會長出花?只是此人眼花。現在見分的情況亦如是。見分以無明業相為所見,而業相只不過是因無明妄動,將如來藏真空變成晦昧頑空,無一物可見。但是見分一定要有所見。於是就現出種種不同的境象,稱為相分,又名境界相。


【病除,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便是佛境界。】  
寂是定,照是智慧。寂是体,照是用;照也是体,寂也是用,寂照可以互为体用。但是在我们初学,多数人是先得定,后开慧。我们根性不是大利之人,还是循这个次第去修,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就是守规矩,遵守老方法、老规矩。
先求寂,正如前面所说的,到一念不生的时候,性光就发现了。性光发现就是照,一念不生就是寂。寂而常照,寂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当然是常照,这个功夫相当高。观照、照住、照见,寂而常照,这个照是照见。照而常寂,虽然常照,他的心永远清净,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不会被外面境界污染。常照、常寂,这个境界就是佛境界。什么人证得这个境界?在大乘佛法里面,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华严》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证得了,四十一位里面,地位最低的是初住菩萨,最高的是等觉菩萨,这是入佛法界。这是宗门里常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因为他是佛的境界。


何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答:佛放光明,放的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是心中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不起时是静的。照,是起作用,对众生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智慧心待人,待人称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即虽然用这五种心待人,仍旧没有一丝妄想分别执着,这是照而常寂。与一切人事物交往,不受人事物的干扰,这就是常寂。至于什么是干扰呢?即在境缘中,对于顺着自己心意的生起贪爱,不顺自己心意的生起厌恶,如此对境着相就是干扰,是照而不寂。照而常寂,是指顺自己心意的不生起贪爱的念头,不顺自己心意的也没有瞋恚的念头,面对境界心中平等没有高下,这是常寂。


我们眼见色,是见性在照;耳闻声,是闻性在照;鼻呼吸嗅气,是鼻性在照;吃饭的时候舌尝味,是舌性在照。照是起用,照而常寂是修行功夫,照的时候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自性了了分明,不起分别执着妄想,这称为常寂。寂与照是一体,寂是体,照是用;照是体,寂是用。那何谓体,何谓用呢?这其中也有区别,特别对初学佛的人,我们每天都在起作用,其实不论觉悟还是迷惑,迷人张开眼睛也是看,不过与觉悟的人看法不同,觉悟的人见了,不起妄想分别执着;迷的人见了,起妄想分别执着,迷与觉得差别在此。

如果真正修行用功,照的时候寂,寂寂里有照,这是真功夫。如果寂而不照,就落入断灭;照而不寂,即妄想迷乱,这是圣人与我们的差别;圣人是活活泼泼,丝毫不紊乱。这要在日常生活中练习,譬如吃饭时,今天的菜色很好吃,多吃一点,这就已经乱了,是照而不寂;而如果是一个老修行者,天天苦修,见到这些菜肴,理都不理,动也不动,这是寂而不照。所以修学者由此处慢慢的体会,就能了解修行是在生活穿衣吃饭中用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是照,不变是寂,照而常寂就是不变随缘,照而常寂就是随缘不变,意思同一。依此知道如何用功,就能真得受用,真得自在,常生欢喜心。这欢喜心不从外得,而是自性本来欢喜。

智瑜法师《念佛成佛》 :
用智慧分别一切法叫作照,也叫观。不被境所动叫作止,也叫作寂。这是持名念佛,用功最实在的地方。人我是非来了不被所动,那就叫“寂而照照而寂”。一切八风吹来的时候,知法而不住法,知法叫作“照”,不住法叫作“寂”。并不是八风吹来,你全不知道,苦也不知道,乐也不知道,人家骂也不知道,人有称赞也不知道。不是那么说的。而是我虽然知道,可是不住着,不被所动,这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就是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你这样念佛, 一定能得大好处。
“照而常寂,寂而常照。”这二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你那个心要是念佛念到寂而常照叫无量光;你那个心,念佛念到照而常寂叫无量寿。你那个心念佛念得全心是无量寿无量光,你还往那儿去找佛呢?
刚才我说得很清楚,当你念得你那个心,寂而常照的时候,它(心)就是无量光;念到照而常寂的时候,它(心)就是无量寿;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它(心)就是净土。


南怀瑾老师讲述:
實話講,你以為打坐入定什麼都不知道吗?真的打坐入定了,一顆灰塵掉下來都曉得,那是心如明鏡臺,明鏡也非臺,明鏡打破了就更大了。所以真正得到正定的時候,聞蟻斗如雷鳴,听到螞蟻打架等於打雷那麽大的聲音一樣,鬼神講話什麼都聽得見,就是這個道理,淨極了。《楞嚴經》告訴你,要記得哦: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所以佛經上說“如夢如幻”是真實的境界,不是比喻,這四句話要記住。你們打坐入定了,淨到了極點就心光怒放,不是亮光的光,是心光;寂照含虛空,整個太虛包含在你心性自體的光明中;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那真是看到世間的一切如夢如幻,這是真實的境界。



从上面的资料摘录可见,“寂照”关系在佛教观点里非常重要。
崛起于十二世纪末叶的全真道,撷取儒、释、道三家之长,以“功行双全”、“性命双修”、全真而仙为鹄的,在战事连年、社会失序的环境里,为人们追求洞天福地、寄托心灵归宿、探索生命意义,提供了又一重要法门。在王重阳、丘处机的倡导下,全真道力倡三教同源、三教合一,因此在他们那里,道教与儒、释的界域有时是很难分辨的。特别从全真龙门派开始,把道教进一步社会化,使全真道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为方式上亦表现出浓重的佛家和儒家做法。在崂山内九水,就曾建有“三教堂”。
另外,从这篇石刻可以猜测,华楼山属全真教丘真人的“龙门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站声明:因广告法禁用词在不断更新,我们也在努力修正,但如有遗漏处,不作为索赔的理由,我们会及时改正。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