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崂山信息网

查看: 3026|回复: 0

第三次游崂山

[复制链接]

1077

主题

1

回帖

488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882
发表于 2020-4-24 11: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又过五年,我没想到再次登上崂山,是和年迈的父母。这一年,父亲78岁,两年内三次手术后,基本恢复,母亲74岁,腿脚已不利落。

我原以为父母永远不会老,原以为他们永远都是我强大的精神后盾,并不需要我的陪伴。然而父亲大病之后,我第一次直面生死之痛,对生命才有了新的认识。这时才突然悟到,想方设法多一点时间陪伴父亲,父亲想去青岛了,那爬崂山自是必然的念想。

我一向贪恋美景,又因为职业的缘故,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去了不少。但是,我从未想过父母也是爱旅游的。陪父母爬崂山,和以往跟着采风团的活动大不一样。走走停停,偏有游的兴致了。就想,崂山中那些美妙的风光,并不是人人都能体味的。即便身在山中,若要品味出其中的况味,也还需要特定的心情。没有心情,就无所谓欣赏,而这种心情,便是与浮躁对立的恬淡。

是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突然都忙碌起来了。忙得一刻不得停,却不见事情少一样,依然排着队裹挟着你让人手脚不得闲。偶尔挤出时间的旅行也处在“赶”的状态。此刻,父母走路都需搀扶,我便成了他们亦步亦趋的拐杖。慢下来,心境变得单纯安静,游览也更为细致从容。

我们计划游览以太清宫为中心的南路景区。然而一早却下起了小雨。这一派潇潇烟雨,使若有若无近处的树木格外苍翠,更使这一幅写意的画卷,充满了淋漓的气韵。父母兴致不减,撑着伞继续前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有“花木移情”之说。置身崂山景区,自会找到王维的感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自然界的多样景色在这里浑为一体,陶醉其中,也会感觉到晏殊的空灵:“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父亲喜茶,对于小路两旁摆卖的茶叶格外关注,走走停停,问长道短。崂山的茶和海边拾贝一样平常,文人笔下也多有生动的记载。如清人赵似祖云:“网得海物形容怪,制得山茶气味清。”(赵似祖《游崂山》)林钟柱则有《我住崂山久》:“潮落儿争蛤,春深女摘茶。”崂山茶的品质在周至元先生的《崂山志》里也早有证明:“味淡以清。惜山民不知采摘、烘焙之法,故不能与龙井等品齐名。”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即墨文人蓝水先生住游崂山,借宿太清宫时,喝过老道给他沏的自制崂山茶,感觉已大不一样:“入口似龙井,味清色却青。谁为添一品?新制续《茶经》。”

环境造就人,也造就物。崂山茶之所以闻名,主要原因是与道教圣地、崂山名泉有关。陆羽在《茶经》中提到,饮茶用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崂山名泉众多,泉水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甘香清冽。而上清宫鳌山石下的圣水泉有崂山第一泉之称。

除泉水外,崂山的井水品质也好。神清宫的长春井、华严寺前的烟霞井,都有文人留下过精辟的总结。此外,人们还特别强调用流动的“活水”来煮茶,明代蓝田《崂山次石亭韵》云:“长竿拟调珊瑚树,活水新烹紫笋茶。”(一种崂山野生茶)。陪父亲买了点茶叶,他放在随身的布包里,一路便有了暗香浮动,更加心旷神怡。

崂山的道教,鼎胜时期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多,现在仍保存下十多座道观,仍在全国道教名山中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太清宫又名下清宫、下宫,位于崂顶以南,其东、北、西三面环山,南临大海,据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小江南”之称。太清宫是崂山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道观,占地4442平方米,被道家称为“天下第二丛林”,规模仅次于北京的白云观。宫内古树参天,据说三官殿院中的两株元代耐冬,已有700多年树龄,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古木,老干盘根,阅历深厚,亭亭如盖。

其中一株红耐冬,相传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小说《香玉篇》中红衣女子降雪是其化身,后人便在树旁立有“降雪”石刻。而逢仙桥畔有一株唐榆,树龄也有千年,虬枝盘根错节,像是龙头,民间称之为“榆国老”,是全国最大的古榆。还有三皇以工代殿院内的一株汉柏,树上寄生着一株粗壮的凌霄,缘柏而上,直达树梢。正行至此,听见导游正为游客背诵舒婷的《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

其实,崂山的林林总总,又何尝不是一架覆盖着整座崂山的凌霄,缠缠绕绕,植根于崂山,架构起纵横几千年历史文化。

游着走着,便想起30年前,是父母带我游北京,爬长城;30年后,是我陪父母游青岛,爬崂山。几上崂山,年轻时玩得纯粹;带女儿和父母陪伴左右的心境,又大不一样,那种怡然自得,了无牵挂,那种满足的幸福,溢于言表。古希腊哲学家主张,快乐主要不是来自外物,而是来自人的自身。心灵的快乐是自足的,这是一笔任何外力都夺不走的财富,是孟子所说的“人之安宅”。

近读邵燕祥先生一篇文章,发现他的“旅游观”甚得我心:把旅游概括为游山玩水,大抵是不错的。游山玩水,玩的不是心跳,玩的是兴致。乘兴而来,尽兴而返,最佳。这游兴,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的层次。爽心悦目。心旷神怡。这是“山道上应接不暇”的山水、烟岚、车船、桥路、茂林、修竹、花草、鸣禽作用于感官,引起或浅或深的快感,“逸兴遄飞”。如果说这是表层的感受,那末,一旦旅途上的兴致转为情致,那就是进入较深的层次了。所谓“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能够唤起你的情思以至哲思,风景不仅是风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站声明:因广告法禁用词在不断更新,我们也在努力修正,但如有遗漏处,不作为索赔的理由,我们会及时改正。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