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崂山信息网

崂山信息网 崂山宗教 《崂山道士》 查看内容

古代崂山道士奇闻轶事(二)

2019-6-26 06:58| 发布者:ilaoshan| 查看:3015| 评论:0

摘要:为大众所耳熟能详的崂山道士为这座海上名山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因此对于许多游客来说,探秘崂山道士的传说是吸引他们前来崂山的一条重要原因。“道名齐本守,功夫从未有。打坐二十年,用功下苦修。若问归何处?仙台 ...
为大众所耳熟能详的崂山道士为这座海上名山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因此对于许多游客来说,探秘崂山道士的传说是吸引他们前来崂山的一条重要原因。

“道名齐本守,功夫从未有。打坐二十年,用功下苦修。若问归何处?仙台闽苑游。”该诗为崂山名道齐本守羽化前所作。齐本守,字养真,号金辉,又号逍遥子,明代钱塘人,性静默,厌世俗。

于万历年间随其师白不夜从山东寿光来到崂山,因酷爱先天庵的风光,遂留居于此潜心修行。他在修行期间,多事劳苦,广行方便,“自食糠秕,供人米粮,同居道众,皆为钦感。”他21年如一日,采石伐木修造不辍,亲手为先天庵增建殿宇3间及两廊配房,“其苦行人所不堪”。

在隐遁崂山潜心修道者当中,有不少人曾锦衣玉食,身居高位,却最终看破红尘归隐山野。比如被称为崂山道教“开山始祖”的汉代江西人张廉夫,22岁时就官至上大夫,后弃官入道。

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来到崂山,带领徒弟们修建了崂山地区最早的道教庙宇“三观庵”和“三清殿”,当年由他亲手栽植的两株桧柏至今仍枝繁叶茂。据传张廉夫死时已年逾百岁,这样的高寿,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堪称奇迹。

博州(今聊城)人刘志坚,道号云岩子,曾在元永昌王(即英王)府中掌管鹰坊,兼办外务,素有“刘使臣”之称。他于32岁那年抛弃高官厚禄,毅然弃家入道,后到华楼山结庐修行。当时的华楼山一带虎狼成群,别人劝其另选他地,刘志坚回答说:“与物无竞,何忧何惧?”

传说他经常背对夕阳涧趺坐,“夜深昏极,忽坠涧下,竟无所损。”此事传开后,刘志坚被誉为神人,从此香火日盛。据说他自己预示死时将“有声大震,有鹿来迎”,后果然声震鹿至,刘志坚“悠然而逝,容宛如生。”他用一首打油诗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三十二上抛家计,纵横自在无拘系。来到崂山下死工,十年得个真力气。”

明代黄宗昌在《崂山志》中提到:黄石宫中有位道术高超的崔道人,为避世人打扰,携其徒渡海隐于崂山南侧百余里远的古迹岛上,自耕自食,静心苦修。该岛因久无人迹,常为蟒穴。崔道人刚住下时,一连三天都有大蟒蛇来将头塞满窗户,瞪目怒视。崔道人对蟒蛇说:你如果与我有冤仇,尽可将我吃掉,若无冤仇,久居此何为?蟒蛇听后旋即隐去不再出现。此事传至山中,人皆云其道力之深厚。
徐复阳是崂山道教鹤山派的创始人,入道前系一瞽者。他于一个风雪之夜来到崂山,欲拜崂山名道李灵仙为师。李灵仙知道凡瞽者之疾多为肝火太盛所致,为磨其性格,消其火气,遂将九枚铜钱随手丢入了山涧,告诉他说,何时将这九枚铜钱全部摸到,何时就收他为徒。徐复阳自此无论寒暑摸钱不辍,“涧底多荆棘怪石,一年仅得三数,三年摸尽,功德圆满,双目忽明,飞升挂号。”据说他的这种诚心感动了天地,为防止刺伤他,连涧中的荆棘刺都倒钩生长。

乾隆年间崂山太平宫有位叫刘精一的道士,“神凝洁而貌清癯。静修苦参,玄道悟解。年七十不火食。一日端坐化去,面目如生。(见周至元《崂山志》)”而清代即墨人王生本,号得一子,乾隆年间曾入太清宫为道士,后在白云洞旁筑室居之。“精医及堪舆,食五谷不去秕糠,服气御神,真阳内充。”他活到130岁时,须发皆返黑。“一日沐浴整襟,端坐而逝。”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