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崂山信息网

崂山信息网 崂山文化 查看内容

崂山民间音乐

2014-4-7 21:00| 发布者:aiwolaoshan| 查看:2821| 评论:0|原作者:崂山旅游网|来自:崂山论坛

摘要:崂山为中国道教名山,因而崂山的民间音乐也受到道教音乐的影响。清代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后,崂山地区始有道士乐队和村镇民间乐队。当时,演奏多以《离恨天》、《赏春》、《山丹花》三支曲牌为主。《离恨天》系崂山 ...

崂山为中国道教名山,因而崂山的民间音乐也受到道教音乐的影响。清代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后,崂山地区始有道士乐队和村镇民间乐队。当时,演奏多以《离恨天》、《赏春》、《山丹花》三支曲牌为主。《离恨天》系崂山外山派道士“应风音乐”的主要曲牌,多用于道教仪式中,乐曲采用民族七声音阶,羽调与角调两种音阶交替出现,旋律委婉感人,每一乐句均有大甩腔,以应借念经唱和兼练气功的需要。当时,内山派各道观虽不把《离恨天》等列为应风道场音乐节目,但却吸收其精华部分作为古琴演奏的曲牌。道教音乐的流行与传播,推动了崂山地区民间器乐的蓬勃发展。民国年间,演礼、书院、吴贾村、彭家台等地的香火会和民间老艺人多师承崂山道乐,演奏的曲目为明代郭勋的《赏春》、张禄的《山丹花》及传统曲牌《泰山景》、《将军令》、《昭君》、《归去来辞》、《梅花三弄》等,许多曲目流传至今。彭家台村民间乐队的演奏闻名山东省、青岛市,1987年该村的民乐合奏《山丹花》获山东省广播电视奖。清末至民国时期,崂山地区流行唢呐及笙、管、笛、箫、四弦、古琴等。20年代,风琴、铜号、小提琴等西洋乐器逐渐传入。建国后,人民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与提高,除有各种中、西乐器外,电吉他、电子琴已开始流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崂山地区的群众文化生活空前活跃。

青岛崂山道教音乐崂山道乐历史悠久,历代不断吸收了多种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容纳了道乐、儒乐、琴乐及俚曲、江南音乐等多种音乐品种及外来音乐形式,兼顾了南韵、北韵的不同风格及吟唱、器乐的不同表现形式,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包容材料种类之多,在全国道乐中罕见,形成全国道教音乐中独树一帜的风格,是一笔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历史上,李白、苏轼、丘处机、刘长生、孙不二、谢丽、谢安、养艳姬、蔺婉玉、蒲松龄、蒋清山、褚守恃、叶泰恩、薛一了、韩谦让、阎全德等人都对崂山道乐的创编、完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崂山的道乐主要分布在崂山一百二十多处宫观之中,依地理状况分为“内山派”和“外山派”。崂山道教属于北“全真”派,故其道乐以全真正韵为主体,但它又与山东一带的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联系紧密,在演唱风格、旋法特征及结构特征上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形成闻名道场的“崂山韵”。

崂山民歌崂山民歌是崂山地区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创作的主要以口传心授的一种音乐体裁,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由于这些民歌大多数都是历代劳动人民根据当时当地生活、生产、风俗进行的口头创作,有些作品也受当时人们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的局限。其代表作有《绣布兜》、《崂山五更》、《采石放垛子劳动号子》、《渔家苦》、《十二月歌》、《思乡歌》、《解放青岛五更》等。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上一篇:崂山民间文学下一篇:崂山民间舞蹈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