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崂山信息网

崂山信息网 崂山宗教 查看内容

儒释道与崂山

2015-11-11 05:09| 发布者:aiwolaoshan| 查看:78769| 评论:0|来自:青岛崂山

摘要:崂山为天下道家第二丛林,道教在崂山各处留下了诸多的遗迹。而其实细究起来儒释道三教之儒释二者留下的遗迹也熠熠生辉。故崂山虽以道为主,但也可说是一座三教合一之山。 道教自不必说了,崂山自古有九宫八观七十二 ...

       崂山为天下道家第二丛林,道教在崂山各处留下了诸多的遗迹。而其实细究起来儒释道三教之儒释二者留下的遗迹也熠熠生辉。故崂山虽以道为主,但也可说是一座三教合一之山。

      道教自不必说了,崂山自古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是道教发祥地之一。明代志书曾载“吴王夫差尝登崂山得灵宝度人经”。到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东海仙山”。到今天崂山处处可见的还是道观。道教的名人也比比皆是,从西汉的张廉夫在崂山结庐开始,到宋元道教的活动达到鼎盛,刘若拙、刘处玄、丘处机相继登临崂山传教并建立了很多的门派,最终成为道教名山之一。不过因其僻处海外,没有成为道家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但也符合道家之清静无为之思想,也算得其所哉了。

 

 

      说起崂山的释教,首先想到目前仅存的华严寺。但其实崂山佛教始于魏晋,崂山最早的佛寺应该是崇佛寺(荆沟院),位于城阳区惜福镇院后村南,而后有法显的石佛寺、慧炬院、法海寺等。最有名的到明代,当时的四大高僧的憨山来的崂山,创建海印寺,据说其鼎盛时期,其规模甚至超过佛教五大圣地五台山,所以说如果没有那场佛道之争,现在的崂山是道教名山还是佛教名山还真是难说的很。憨山大师在崂山留下很多的遗迹,一者那罗延窟。据说憨山大师是因为看了《华严经》的记载才来崂山寻找该窟的,而该窟也因为憨山大师的确认而名噪天下,其记载曰:“东海有处,名那罗延窟,是菩萨聚居处。”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华严经应该是玄奘大师自印度取经而来,那憨山大师来之前,华严经的记载又是从何而来呢?在今天这当然不算什么,但在以前崂山僻居一隅,道路艰险,撰经人是如何发现并记载了上述文字的呢?  而又有佛经:“海上坚固山曰‘牢山’”。牢,即坚固,无二义。则崂山之名可能由佛经而来,崂山之源为佛否?

      儒其实也算不得一个教,但对中国的影响却不是一个教派可达到的。崂山儒教的发展其实可与道教媲美,可惜现在其教迹散落各处,无人归总,确也是崂山文化的一个缺憾。儒家的踪迹最早见于东汉逄萌,其从辽东来到崂山,隐居在不其山下,讲学授业,“养志修道,人皆化其德”。汉明帝曾屡次下诏征其出仕,逄萌佯作疯狂拒之,后以寿终。明代即墨文人周如锦有诗赞曰:“逄萌悯三纲,举世无枉足。辽东不可留,崂山栖黄鹄。”后又有郑康城在此创建康城书院,从此开始崂山各时期儒家大师或为隐居、或修身、或讲学、或探幽览胜,在深山处处建立了多处学院楼堂,书院有明代刑部侍郎即墨人蓝章之华阳书院、即墨举人江恭先之青峪书院、即墨知县叶栖凤之崂山书院、即墨望族黄嘉善之上下书院;楼有明御史即墨人黄宗昌建玉蕊楼、有即墨进士黄宗庠之境岩楼;堂有高弘图之太古堂、乾隆即墨人张鹤建大劳草堂;另有读书楼、上庄别墅、紫霞阁等,还有儒也为儒、仙也为仙的胡峄阳,成为崂山民俗的一个符号。真可谓灿若星辰,崂山的儒学进入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可惜随着岁月的变迁,“前人已成黄鹤去、此地未余黄鹤楼”。虽然这许多的前人遗迹都已成残垣或圮毁无存,但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已深深浸入崂山之根,深达及海,滋养着崂山的草木春秋。

       道教丛林、那罗佛窟、学院楼堂,则崂山为道、为佛、为儒?其实崂山只是一个舞台、一个承载着千古的时间、八百里空间的舞台,儒释道诸教都是这舞台的一幕没有结尾的剧,观众就是芸芸众生。勿论是谁在登台、勿论是高潮低潮,山总是微笑不语。


关于青岛崂山旅游道家栏目:崂山道士 劳山道士 道士 网址:https://www.laoshannews.com/zongjiao/daoshi/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